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泪目!8死17伤!江苏一职校持刀伤人案,背后隐情令人心惊!
“占坑式辩护”,侵犯了谁?
突发!一小学门口发生撞人事件
52岁孟晚舟参加毕业典礼,穿2万多羊绒衫显贵气,演讲内容惹争议
大老虎!落马了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太阳能热利用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
Original
董清风
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22-11-13
国家强盛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
特别是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科技人才的培养更需要一大批甘当铺路石的科学家,由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文简称太阳能光热联盟)发起的“太阳能热利用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都是甘当铺路石,甘为人梯,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也见证太阳能光热事业“江山代有才人出”。
这正是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
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敢于创新:教材活化、智力培育、科学实验
如何涵养太阳能光热产业的创新活力?
既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又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历届太阳能热利用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及提名者用坚定行动给出答案,清华大学殷志强教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王志峰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马重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李申生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李宗楠研究员、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创始人龚堡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张鹤飞教授……他们不仅鞠躬尽瘁勇做科技浪潮的争渡者,也为我国科技发展事业兴旺、人才辈出筑就坚实道路。
2020年度太阳能热利用杰出贡献奖得主葛新石教授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1983年,葛新石教授辗转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传热学的教学工作,先后担任工程热物理系第一副主任和主任职务。
工程热物理是研究热能在释放、转换、传递、控制和利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技术学科。在自然界和工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热过程,根据不同的要求,对这些过程进行强化、抑制或控制,对提高生产率、节约能源、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某些部门(航空航天,核动力站等)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热物理学科的真正诞生是从人们对热进行计量开始的。因此,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法对各种热过程中所吸收、释放、传递或散失的热量进行测定是热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葛新
石教授
葛新石教授认为,在高校以科研指导和充实教学的方法是建设并发展新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一种好方法。故而他开始筹备开设“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量”新课程,和清华大学顾毓沁副教授合作,结合陈则韶老师在日本做访问研究期间收集了日本的有关资料和最新成果,集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其自身经验编写了“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量”教材,并借助科研东风自制教学实验设备。以科研为引导建立,采用教材活化和智力培育的教学法,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这一领域的基础知识。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至1993年,经过近10 年努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首次设立并建成的“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量”课程,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和良好的影响,其讲义以作为国家教委《工程热物理》专业教材委员会推荐教材。由于采用“教材活化”和智力培育的教学法,学生可以早期、自由地进实验室利用学校自制实验设备,开展老师指导的一些实验,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加强。许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不仅能在全国的学术会议上宣读,有的还在国内的学报和国际的会议上发表,或是能结合实际问题作出有意义的贡献;许多学生进入研究生之后,都能做出较好成绩。一些实验装置的完善与论文的发表,又使教学和科研得到了互补和良性循环,让教学和科研充满了活力,研究队伍和成果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专业方面的成绩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1986年,国务院学部委员会批准该专业建立博士点,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是博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对学生来说,通过发表在期刊或论文集中的文章来学习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方法较难掌握共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作为教材,既要系统而全面地介绍有关量热和热物性测定的基础知识。还须对不同物质及各种热物性的测试难点作专门的剖析,通过这种剖析,使学生了解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启发其兴趣。”葛新石教授在文章中这样评价新课程给专业带来的益处。“通过不断地启发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活力。”有学生回忆道。尤为难得的是,从理论计算和热物性角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内工程热物理领域建立了独特的方向、形成了十分活跃的研究氛围,迅速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葛新石教授不仅敢于创新,而且在传热学教学上也独树一帜,很早就引入世界最优秀的普渡大学的传热教材,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传热教学一直处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程度。
成效卓著: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功成不必在我
1984年11月,葛新石教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热物理系主任。
1992年6月,工程热物理学科成为学校遴选出9个首批校级重点学科之一;
同年12月,“工程热物理系”更名为“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除继续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外,也培养从事新能源和低温与制冷技术方面的研究人员。
2002年1月,工程热物理学科被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
2003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成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很多优秀的、世界一流的传热学专家,比如张寅平教授、张卓敏教授、季杰教授、徐先凡教授、梁新刚教授、高大勇教授……都出自于此,葛新石教授成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典范。
张卓敏教授,现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微纳米传热专家。他回忆导师葛新石教授时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过学生,当过助教,当过班主任;也曾代表学校到河南招过生,学校给予他许多许多。在这里,培养了他独立、严谨的科研态度,在这里他收获了爱情与家庭。他感恩母校,感谢严谨负责的老师、感谢他的导师葛新石教授。 对于专业的选择,张卓敏教授谈到,当初自己之所以选择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是因为对太阳能感兴趣。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神,张卓敏教授表示,学习与科研,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刻苦耐劳,才能做出自己的成果;要奉献精神,向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学习,要有一种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无私奉献精神;还要有扭转乾坤的魄力,作为学子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有敢拼敢争的能力。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郑宏飞教授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太阳能研究学者。从研究生直至工作,他一直在做太阳能研究,特别是在太阳能海水淡化领域,他对国际国内现状和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末,在利用太阳能热潮的影响下,郑宏飞决定报考研究生,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攻读博士,师从葛新石教授。“葛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太阳能热利用研究的著名学者,刚开始葛教授让我搞太阳能海水淡化,我并不想做。但师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没想到就一直做到了今天。”郑宏飞感慨道。凭借着对科研的执着和不懈的努力,郑宏飞最终完成了太阳能领域的相关学习,逐步实现了心中的梦想。无论科研还是教学,心怀感恩的郑宏飞都竭尽全力。科研中,他对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其建立的小空间蒸汽扩散对流传质经验关系式已发表于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他还建立了近20种不同的太阳能海水淡化实验系统并进行测试,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季杰教授谈起葛新石教授敬佩有加,他说:葛教授学贯中西,知识渊博,学风严谨。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太阳能热利用和选择性涂层研究的学者,他是我国第一、二颗人造卫星热控涂层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他因材施教,根据学校的理论系统比较完整、学生优秀好学的特点,开始从事太阳能热转换应用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尤其是光热转换-光谱选择性涂层辐射特性的分析与测量方面,先后建立了积分球、量热测量、各种高精度材料导热系数测量的独特技术。他不拘一格,在活跃的研究氛围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严谨的科研精神,还一直带领学生努力从选择性涂层角度为我国民用太阳能热水器、海水淡化等探索高效运行方式、并从透明隔热材料角度研究按需调控进入建筑的新型建筑构件;他带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使得中国科技大学在太阳能研究领域不仅在选择性材料、储能材料、物性测量以及系统集成继续得以蓬勃发展。
在美国担任高管的钱军提到葛新石教授对他的影响时,
难掩兴奋和赞美,对这
位充满激情的教授深怀敬意。
湖北金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研发中心总监高元运先生,1981年成为了甘肃省科学院自然能源研究所一员。时逢中国太阳能学会交由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主办太阳能热利用理论基础学习班,授课老师是由国内顶尖的学者和教授开课,其中就有葛新石教授,清华大学岑焕霞教授,天津大学李汉炎教授,北太所陆维德研究员。“在40天的授课学习中,学员不仅要做习题,还要学习平板集热器与聚焦集热器的课程设计,整个学习氛围十分紧张,学员在课程设计时常常为复杂的计算和迭代而熬夜。”高元运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也正是因为系统学习了太阳能热利用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知识,他收获巨大,同时也奠定了从事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生涯。高元运太阳能研究的第一个课题是《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户外测试台》,课题涉及机械、管路、电气、自动化、热工检测、平板热工理论与试验方法等多个方面,完成有其难度,但鉴于自己对这方面还具备一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觉得比较得心应手,时时温习老师教授们的理论知识。当年的听课笔记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他温故而知新的‘秘密典藏’。”高元运说道,在得知葛新石教授荣获2020年度太阳能热利用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时,他非常高兴,并赞扬“葛教授是中国太阳能泰斗,太阳能热利用先驱,葛教授得奖,实至名归,敬祝葛教授健康长寿!”
……
慧眼识才,言传身教,不断发现、培养人才,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这是葛新石教授为师者的恪守的操守。太阳能学报前副主编葛洪川谈起葛教授在担任学报编审时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科研作风仍记忆尤深。他说,葛教授对待每篇稿件从专业角度认真负责地审核,履行对作者与读者的职责,
把学报当成新知识的积累平台,充
分展现了他 “为人作嫁”的优秀品格和可贵精神。
葛新石教授手书审稿意见书(葛洪川提供)
弘扬科学家精神:他们的力量像太阳一样“燃”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科学事业是接力事业,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推动太阳能光热事业拾级而上、登高望远。特别是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周期长、跨度大,这些优秀的科学家当好“铺路石”和领路人,做好传帮带,跑好接力跑,意义不言而喻。
2018年,清华大学李元哲教授在荣获太阳能光热联盟颁发的太阳能热利用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时,当场将获得的全部奖金捐献给了清华大学作为资助优秀论文项目奖学金;2019年,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王德芳研究员在得知获奖后,将所获得的全部奖金捐赠给太阳能光热联盟,成立“德芳太阳能热利用奖学金”,用于奖励从事太阳能热利用科学技术研究的优秀在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旨在激励和支持更多的年轻学子从事太阳能热利用工作,不断探索与创新。
在每年太阳能光热联盟在北京举办的太阳能热利用老专家座谈会上
,他们谈经验、提建议、指方向,点中产业、科研和政策的要害问题,让从业者豁然开朗,深受启发,他
毫无保留地为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建言献策……凝聚着老科学家们闪光的智慧。原北京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委会主任罗运俊,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炳忠,原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俊生,原太阳能学会副会长热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剑,原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光热研究室主任何梓年,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郑瑞澄,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委会主任张晓黎,原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建功,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宝山……这些
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诚实的治学态度,还有奖掖后进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的学者,是太阳能热利用领域中后辈的榜样。他们的
心意之深,眼光之远,令人感佩。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太阳能热利用是人类利用太阳能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普及的方式,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中将不可或缺。因此,构建新时期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新格局、以技术创新推动成本下降迫在眉睫,在这个发展关键时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致敬科学,致敬科学前辈,让科学家精神以更蓬勃的生命力焕发新颜,也让我们在太阳能光热事业蓬勃发展!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推荐阅读
▲
2021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征文通知
▲
活动预告|3月中旬龙光天旭、日出东方两家公司走访参观
▲
全国政协委员周剑平:国家应大力支持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创新
▲
全国人大代表:严控建筑碳排,清洁能源采暖热源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
▲
24小时连续运行、具有传统同步电源特性的太阳能热发电获得认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